; Y2 l8 `4 w7 o1 q9 ~- h! y—勤劳通敢、热情似火、能歌善舞、刚柔相济
3 S* G0 R$ M0 A6 z$ W0 a
7 V7 ]& V. k% l& J! D5 l4 m 西双版纳哈尼族处称啊卡、阿卡雅、雅尼、雅尼雅,解放后统称爱尼,有吉维、吉坐、阿克、补角等分支,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雅尼次方言,人口17万多,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山区半山区,以种植、养殖业为生。
0 d* Y4 H0 D6 L2 l) [ M
哈尼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的羌人。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即以“和夷”、“和蛮”、“和泥”、“窝泥”、“哈尼”等名称见诸汉文文献。据哈尼口碑传说:公元前3世纪,哈尼祖先“和夷”居住在今天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所源出的连三海周围,或大渡河与金少江交汇地带。后因战乱分两路入南迁徒,一路即早先的和夷自川西南迁经昆明一带,再往南迁到滇东地区;一路自滇西北南迁。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其中一部于公元9世纪中叶再南迁,经元江、江城等地入西双版纳,遂渐分布于州内澜沧江流域和境外缅甸、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半山区,成为跨境而居的独具特色的山地民族。
, E( {! z- H5 b3 Y& o* T& n: \" M2 f, _5 E9 M( U
哈尼族节庆
8 l5 Y E% |$ A% |! L
7 g7 E$ u( G0 ?4 i 哈尼族一年有12个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有:嘎汤帕、耶苦扎、合夕杂。
\9 T' c! l3 N$ X: m 嘎汤帕节
: l6 k& w) S) D' R/ Z$ B( a
嘎汤帕节是西双版纳哈尼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嘎汤”为“万千”之意,“帕”为“换”、“更新”之意,“嘎汤帕”即辞旧迎新,节期为1月1日至3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节庆的不断演变,哈尼族群众已把嘎汤帕作为年节来欢度。节日期间家家户户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乡上要组织以村为单位的床祝活动,邀请各级领导和各族群众代表参加庆典仪式,开展跳竹筒、打陀螺、射弩、荡秋千等多项文体活动,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健康活泼。
/ K8 h i5 o4 U' D# C9 g/ ^* s) w. i/ P+ ^1 z' k3 X
* a3 M: | n- B" h2 d3 m3 ^5 v
耶苦扎节
, W+ Y/ B& P0 J2 V
; U& ]% A* h6 K5 `6 w
. `: j) p# l0 H: a& h2 U
耶苦扎节亦名耶苦阿培,相传有一年爱尼山遭虫灾,天神阿培明耶闻讯后,派自己的小儿子耶苦下凡到人间帮助爱尼人消灾除难,不幸在7月属牛的日子里,他流尽最后一滴血与虫害同归于尽。从此,每年在耶苦遇难的日子里,爱尼人都杀牛祭祀,举行隆重的文体活动,特别是荡秋迁活动,以此寄托对自己所崇敬的民族英雄耶苦的缅怀之情,因其主要活动为打秋节,时间在每年7月的第一个属牛日或最后一个属牛日举行,历时4—5天,节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阿其古、对歌、跳竹筒舞、咚叭嚓、滚圆珠、踩高跷、荡秋千等文体活动。尤以荡秋千持续的时间最长,场面热烈、壮观。
0 y$ _* @- C: R0 Y) S
+ {9 ^9 N( v' Z3 P ~& [& B) a
3 ~' M/ [4 O: D1 I; T/ u
. {1 v9 P" K2 x" n/ l5 q" |8 T
合夕杂节
. Y6 B, j& Q$ W9 }
; A0 C5 T) h! n7 W0 ]$ W& A& m
4 I* m5 u2 {% p6 d 意为吃新米,在每年的秋收前夕举行。过节时嘴玛首先收回一些黄谷,舂出新米来,煮好新米饭,备办酒席请本寨乡亲品尝新米,人们象征性地吃上一点,便开始唱歌颂扬嘴玛。在嘴玛家举行过尝新仪式后,各户舂新米,做新饭请亲友品尝之后,便动手收割谷物。
" i8 g' w7 Q+ ^1 h4 {
8 H5 |8 Y# @* b1 I, _) X/ R
9 t8 \& t3 M$ X3 H
& w3 R {/ g$ y9 _2 i( m' x* n来源:西双版纳勐海县旅游网
6 T6 K5 B8 u/ J, ]; \- ?1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