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国际禁毒日专访 ——访驻守在特区戒毒所的一线干警 1989年,特区政府成立后,为了摆脱毒品带来的危害,政府就致力于开展禁毒斗争,1992年至1997年,特区政府组织实施了《六年禁毒计划》,制定了以打击“禁种、禁制、禁运、禁贩、禁吸”为主要目标的“五禁”政策和措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1997年,特区政府向世界宣布全面根除罂粟种植,全面清除不法分子利用特区地处边境从事毒品非法加工活动,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制毒、贩毒和销售毒品犯罪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区强制戒毒所建立十余年来,通过对戒毒人员、戒毒人员家人、村寨领导等做思想政治工作,强制落实戒毒政策和广大人民群众监督戒毒行为等方式,使本土吸毒人员的比例大幅下降。据了解目前收容的戒毒人员有126人,本土戒毒人员仅为25人。近年来,该所严格执行《特区戒毒条例》,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创建和谐稳定的监所环境,获得戒毒人员与家属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这里虽然艰苦,但比起驻守在前线阵地的部队弟兄,我这里算好多了。”——出自特区戒毒所所长杨文波之口。望着眼前苍茫的崇山峻岭、简陋的居住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日复一日的枯燥看守工作,面对记者“在这艰苦环境中工作了这么些年心里可有怨言?”的提问,所长杨文波作出了如上朴实无华却又撼动人心的回答。这就是一名人民警察对他职责的最好诠释。 2014年,为了使戒毒人员有一个相对安静的戒毒与改造环境,第四特区强制戒毒所搬至特区勐本村崩山乡,在荒山野岭开辟了大片土地种植香蕉,为戒毒人员重返社会培训香蕉种植技术等生存技能提供了广袤的空间。戒毒所距离县城有约30公里的路程,山上常年高温湿热、山路崎岖曲折,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目前为止,由于山高路远,戒毒所的用电尚未拉通,干警和戒毒人员的住房还在修建,大家只能蜗居在简陋的木棚内。 据了解,戒毒所现有干警18名、武装部队人员2名,内设戒毒所长1名、组长2名,3人一小组分片区管理戒毒人员。戒毒所虽然在偏远的山区,但日常的工作作息时间安排仍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执行,每天早上7点半(北京时间)开始劳作,中午吃饭休息2个小时,下午劳作到17点收工,晚上9点后统一睡觉休息。针对戒毒人员的管理,戒毒所会安排每个月两天的休息日,并在休息日组织戒毒人员开展法治法规教育,加强他们的法律思想意识。 记者向杨所长打趣道:“晚上的闲暇时间干警们可有其它娱乐活动打发下无聊?”他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道“下班后我都安排队员进行体能训练,保持队员的身体素质,哪有时间进行其它娱乐?”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又远离上级部门监督,他们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松懈对自己的技能训练,这种恪守职责的精神再一次让我们深深敬佩。 在杨文波眼里,看到戒毒人员一点一滴的进步,就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身为戒毒警察的他们,也需要社会的认可,需要更多的鼓励与精神支持。戒毒所的工作枯燥且单调,又远离都市的繁荣,不被社会所关注,还承受着来自工作与家庭的压力,但他们仍然选择了默默坚守在这大山深处。 随着不远处的一阵哨声,一行戒毒人员拿着洗刷用具列队在空地上报数,前往戒毒所下游的小溪洗涤沐浴。戒毒所环境艰苦,但我们的干警还是尽量给戒毒人员营造一个相对自由舒适的氛围。 面对记者提及戒毒人员的生活状况,所长杨文波介绍:“目前戒毒所按每人10元/天的标准给戒毒人员配餐,为了给戒毒人员改善伙食,戒毒所还搞农副业生产,自己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方法补充营养。由于戒毒人员无法缴纳戒毒开销,他们的费用支出都只能由特区政府垫付。按照国际惯例,对于外籍戒毒人员本可以对他们进行属地遣返,但戒毒所还是遵照特区政府的指示,发挥人道主义精神收留了这些非本土戒毒人员,帮他们进行戒毒改造。 在外界眼里,很多人对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的认知仍停留在神秘的金三角腹地上,然而特区政府通过实际的禁毒行动向世人展现了坚定的禁毒决心。回望数十载风雨历程,特区禁毒工作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近年来,在特区政府领导下,各部门认真落实禁毒工作重要决策,禁毒斗争已取得显著成效,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特区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重要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
保护文化根脉 筑牢团结基石——第四特区全域铺开民族文化传承工
文化砺兵心 使命筑防线——书记处组织部率队赴民兵训练营开展慰
泼水佳节话双拥情谊,军民携手谱特区新篇——掸东同盟军积极组织
第四特区举行竺腊历1387年泼水节敬香祈福活动
聚焦政工能力提升,筑牢部队建设根基——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