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资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交通 农业 教育

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情况介绍(四)

2016-9-21 21:39| 发布者: sxa| 查看: 4120| 评论: 1

摘要: 粮食篇

三、    粮食篇

四特区建区时,刚刚经历了20年的战乱。平坝、山区田园荒芜,农舍凋敝。全区6万多农村人口,人均占有毛粮100公斤左右。按出米率45%计算,大米人均仅仅占有100多斤。占全区总面积10%的坝区自然条件较好,粮食占有量稍高,自己产点,加买点添点,也只是勉强维持;占全区总面积90%的山区、半山区,连上杂粮、野菜,只能过半饥半饱的生活。

让各族群众“够吃”成了新生的四特区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四特区没有被困难吓倒,依靠自己,迎难而上,自力更生!

建区后的头三年,部队及家属用粮依靠外购。尽一切可能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让农村各族人民休养生息、整理家业、恢复生产。

1992年,开始实施《6年禁毒计划》时,四特区没有单纯地抓禁种,而是一手抓铲毒、一手抓粮食生产。最突出的是从中方勐海县引进良种和生产技术,首先在种罂粟较多的色勒地区推广,首创了禁毒替代种植的新鲜经验。几年奋斗的结果是:罂粟灭了,粮食产量上去了。

针对山区、半山区农村粮食增长缓慢的现状,特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虚心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由领导带队访问了中方普洱市澜沧县等地,了解澜沧等贫困县山区是如何脱贫的。澜沧县分管农业的领导也应邀到四特区实地考察,传授了抓粮食生产推广“良种、良法”的宝贵经验。西双版纳州及勐海县多次派出农业专家开展示范、具体指导,促进了四特区尤其是山区、半山区的粮食生产。

四特区在支持农村发展生产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免农业税。1999年,特区主要领导带队到最贫穷的布朗族聚居区散道了解情况。针对贫困山区实际情况,出台了贫困山区农业税全免的政策;三年后又将农村农业税全免政策扩大到全区所有农村。四特区的惠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免税后,各地农村生产活跃;农村集市上个个喜气洋洋。最贫穷的散道、布朗族同胞也上街销售自己的余粮。免税,最直接的效应就是让大家放心生产。只要肯干,就能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

四特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采取的开新田、坡改梯、兴修水利、部队开展助民劳动等帮扶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粮食生产。建区不到6年,就停止了粮食进口,部分坝区农村粮食开始自给有余。建区10周年时,即1999年全区基本做到了农民口粮够吃。2013年—2015年三年,毛粮总产量分别为6732万公斤、6542万公斤和5558万公斤。基本稳定在5500万公斤以上的水平。实现了农村人口人均占有毛粮(谷子)600公斤的奋斗目标。

吃饱了,还要有钱花。四特区在抓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利用荒山荒地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鼓励各地农村发展中长期和短期经济作物。现在,橡胶、香蕉、甘蔗、茶叶、砂仁都形成了规模,成为四特区的主要的农产品。西瓜、南瓜、花生、黄豆等10多种短期作物则在各地农村遍地开花。到2013年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总面积已经接近20万英亩。率先富起来的农村,家家户户争着盖新房,买手机、电视机、摩托车和其它家用电器,增添犁地机、抽水机、手扶拖拉机和碾米机多种农业生产机械。四特区从去年开始启动“民生工程”行动,和团会总书记吴腾林亲自抓这项工程,书记处成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深入困难村寨调查研究,找准致贫的主要原因。决心用5年时间,帮助这些村寨通电、通水、通公路,实现全面脱贫,改善落后的生产条件,同其他村寨一起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

今天的四特区农村,改变了旧时的面貌。农民群众正从“能吃饱”迈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钱花”。生产、生活水平几年就上一个台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天土 2016-9-21 16:59
丰富多姿、景色优美的四特区!有种令人向往的冲动···

查看全部评论(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返回顶部